厚土深情

                                        ——纪念家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巨变

事情要从我的姥爷说起,姥爷是村子里的少有的上过学的知识份子,到现在将近九十岁了,唯一的消遣还是写字,在家里沾墨写;如果出去,就拿着一根自制的大毛笔和一瓶矿泉水,在公园或者路边的水泥地上沾水写,把一瓶子水写完了就可以回家了。作为一个农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小时候包括现在,每次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免不了就会向我讲起改革开放前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姥爷年轻时、我父母的小时候,那时,物质生活非常贫乏,连生活常用的火柴、煤油都保证不了。除了生产队的耕地,家家还有自留地。当时,是公社、大队、生产队时期,因都是公社社员,农民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社员"。集体劳动时统一出工,由队长当天打铃集合后给男社员和女社员分别派活,不到劳动年龄的孩子们,只能随妇女干些相对轻省的活。如:锄草、收菜、拾棉花、凉晒粮食等。人们一年忙到头,生产队每户分红只有四五十元,粮票、布证、油票也很紧张。由于分的粮食特别少,所以大家还会去地里挖野菜来吃,野菜顺理成章成为了当地人的抢手货,动作慢了,就会让别人抢走,过年的时候吃上用白面做的馒头就已经是一年中最大的喜庆事了,平时都是吃黑面,也就是红薯磨成的面粉,或者好一点的吃上黄面窝窝,就是玉米面蒸的馒头。

由于生产力太落后,当时姥爷家里的房子都还是土坯房,就是农村的胶泥土盖起来的房子,屋顶也都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用一些枯枝,枯草铺成,将几根比较粗的作为屋子的顶梁柱,再往上面盖上胶泥和柴火燃烧之后的灰碳掺和而成的“混凝土”,这样的房子肯定不会很牢固,经常都要修修补补。后来改革开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农村实行大包干,田分给了个人,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了起来,天微微亮大家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劳作,大家仿佛都打了鸡血,劳动的热情极其高涨,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工作效率,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此以后,农民饿肚子的现象逐渐好转,家里都开始有了存粮,农村开始自己烧砖建房,房子的承重墙部分都是砖块砌成,为节省开支,院墙等部分还是土坯堆砌成的。当时舅舅要上学,于是我的母亲和大姨两个人为了凑够舅舅上学的学费,就早早的辍学在家,跟着姥爷姥姥早出晚归,姥爷为了挣更多的钱,就独自一人去东北矿山上干活去了,隔一段时间就会向家里寄工资回来。舅舅也算争气,考上了县高中,每次上学都是自己带着姥姥给做好的馒头咸菜,步行六七十公里到县城去上学,当时还都是土路,交通工具也几乎没有,出行基本靠腿。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生活状况在现在看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吃不饱、穿不暖、住不踏实、出趟远门跑断腿。忆苦思甜,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每次听姥爷讲完,我都有一种酸酸的感觉,苦难的生活在他们这一带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我出生在1991年,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初步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国策逐渐成熟。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父辈成家立业之后以及我的童年时期,当时农村的经济已经有了一些起色,起码可以吃饱穿暖,白面馒头不再是过年时的稀罕物件儿,但肉类食品仍然是一种奢侈品;人们的穿着也不再是灰布衣,而是追求色彩艳丽的衣服,父母结婚的时候,都已经能够置办凤凰牌自行车和飞鸽牌缝纫机,农村的房子也都变成了砖瓦房,不用担心半夜屋外下大雨的时候屋里下小雨了。父亲在市里的一个工厂上班,有固定的工资,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家里还购置了我们村的第一台电视机,这还成为了一个爆炸新闻,在农村,家里有一个在市里上班的工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当时乡镇也有了少量的汽车,小时候懵懵懂懂记得母亲经常带着我骑行四十公里,到一个有公交车的集镇上送父亲去上班,每次过去,母亲就会给我买一碗凉皮吃。后来国企改革,厂子倒闭,父亲被迫下岗,就一直留在家里务农,家庭条件开始没落,历史车轮的前进过程中总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谁也不能阻挡社会发展的脚步。

从长辈的回忆里,我得知很多我没有经历过的艰苦生活,对比当下,我无比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始腾飞,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发展的步伐迅速加快。香港回归祖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件件大事仿佛就昭示着全世界,21世纪注定是属于中国的世纪。如果说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生活变化可以用衣食住行来进行描述,那么从我记事起,我所经历的生活变化更多的来自于生活方式的变化。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读中小学的时候,家乡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特别是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免除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农业税,农民的生活负担大幅度减少,农村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国家的政策好,农民的干劲高,村路上装上了路灯,晚上和城里一样明亮,很多人家都盖起了楼房,屋内的装修也学起了城市里的模样,家家户户用的都是自来水,厕所也不再是露天的,而是改成了沼气池,家里的各种家电包括空调,冰箱,热水器一应俱全。以前粮食收割之后需要晾晒在屋顶或者庭院里,导致灰尘满天,家里根本干净不起来,现在粮食从开始播种到最后收割都是靠机械化设备,省时省事省力,以前半个月要干的活,现在一天就能完成,庄稼收割完直接装上卡车卖掉变现,家不再兼职粮库的功能,家真正成为人休息居住的场所。

2007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全部免除,党和国家又为农民兄弟卸下了另一个重担,这给了每一个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像他的父辈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了,他们要么考大学走向城市,要么学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或者在这样一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自己创业做生意,我的家乡也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大势,蚕的养殖业,腐竹生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我们那里的乡村支柱产业,由于互联网在农村也开始普及,家家户户都实现了从电话线到有线闭路线再到网线的跨越发展,借助互联网,很多家的生意通过网络走向了全国,规模越做越大,建起了厂子,鼓起了袋子,买起了车子,成为家乡人眼中的典范。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觉得差了几点意思,我的家乡也是,自从上大学,就离故乡越来越远了,故乡逐渐成为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大学毕业,在大城市工作,每年回家的机会更少,在家待的时间微乎其微,每次回去总能感受到很多的变化,如今村与村之间,村内的村道,大多变成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年轻一点的青年家里都有了私家车,农村的院子街道不再是以前的脏乱差,在文化广场里,很多老人妇女聚集在一起跳着广场舞,享受着生活的惬意。最近一次回去,家乡的田野里装上了风力发电设备,一个个大风车点缀在广阔的平原上,构成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不久的将来,农村必将会迎来华丽的蜕变,我无比期望,有一天,农村不再意味着落后,农民不再代表着贫穷,农业成为一种受人推崇的事业,因为它承载着我的过去,是我成长过程中永远丢不了的魂、断不了的根。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