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        一个传统节日,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而这种深沉的民族情感,都来自于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然而,这种认知,总是在传统节日的沃土中扎根,并开出一片似锦的繁花。

图片源自网络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于是,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就是透过千年传承的光亮和文化情怀,依然保持着她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于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了一种延续千年的缅怀,而是在粽子、艾草、菖蒲的清香气息里,在赛龙舟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在吟咏端午情怀的古诗词中,领悟这一传统节日深刻的文化内涵,回味这一传统节日的丰富习俗。

        千百年来,吟诵端午的名篇佳作,俯首可拾,比比皆是;古诗词里的端午节,充满着无限诗情画意,令人沉醉不已……

图片源自网络

                  凭吊屈原怀古

      凭吊屈原,是端午节永恒主题。由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悲惨遭遇,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风俗都围绕纪念屈原而形成的。无数文人墨客写端午凭吊屈原的诗词有很多,或有感于斯,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或怀人及己,悲叹命运的不公和时事的蹉跎。北宋诗人梅尧臣《五月五日》写端午悼屈原,感人至深:“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祭奠忠魂,赞美《离骚》:“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图片源自网络

                  包粽子庆团圆

        包粽子,是端午节习俗的一个符号。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的词中写道:“五色新丝缠角粽”,看来宋人对包粽子很有讲究。舒頔的《小重山·端午》:“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也写到了端午节时儿女团圆、侍奉双亲、其乐融融的场景。

图片源自网络

                沐浴赏花赛龙舟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端阳,写风光,赞美女,情景交融,妙笔生花:“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来临,天气也是一天热似一天,端午节前一天,轻轻摇着折扇,心里却在想着明天一大早起来沐浴更衣,去看看那一大片盛开的兰花,绝对是一件雅事。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鹧鸪天》中吟:“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石榴花已开,正好赶上端午来临,芭蕉叶子的丝丝缕缕似乎也在记载着时光的流逝。

        赛龙舟,更是端午节的重头戏。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描绘了赛龙舟的激烈热闹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寥寥数语,写出了赛龙舟的宏大场面,以及龙舟赛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明代诗人、文学家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写端午风俗,龙舟盛况:“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明代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描写端午盛景,品味龙舟情趣:“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唐代诗人卢肇《竞渡诗》写端午龙舟,欢声雷动,意气风发:“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图片源自网络

              缠彩线挂平安符

        手腕、脚腕和脖颈上,都缠上五彩丝线,据说这是与原始图腾龙的崇拜有关。因为缠上彩色丝线,远看如同龙身上的花纹,这样可以让毒蛇猛兽远离自己和家人。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前一句就写出了缠五彩丝线,而后一句确实当时身挂小符,类似于今天的平安符,用来祛病防灾。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细缠五色臂丝长。可见缠五彩丝线,佩戴平安符,在宋代已经发展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端午风俗。

图片源自网络

                插艾草挂菖蒲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五言律诗《乙 卯重五诗》中记载的风俗,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把艾草佩戴在高高的帽子上,在当时的京城临安也是一件非常时髦的装扮。古人也很会玩,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表述的更是直白:“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除了自己佩戴以外,向别人赠送送艾草也是一种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喝蒲酒雄黄酒

        欧阳修的词作《渔家傲》,写到了端午节另外一种风俗:“菖蒲酒美清尊共”,就是喝蒲酒和雄黄酒。殷尧藩所写的《端午日》诗,更显端午的闲适:“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诗人不想向其他人一样挂艾叶和平安符,而只是想喝着蒲酒,与朋友一起聊一聊太平盛世大事。如今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端午节这一天将菖蒲和艾叶一起挂在门楣上辟邪的传统。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词人杨无咎《齐天乐》里的端午风情,如诗如画,令人沉醉:“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让我们在浓浓古诗词的清香中,品味端午习俗,心中多出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