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早教” 说长短
树阴下一些妇女在数落自己的孩子。有位说:三岁就送儿子上外语班,学了这么多年,外语考试还不及格,都就饭吃了;另一位说:四岁就送女儿学钢琴,钱没少花、工没少搭,临了她不想考艺校了、考别的学校分又不够,鸡飞蛋打,真把人愁坏了!还有一位说:现在我儿子没人看着就不学,只好天天给他请家教陪着,家教倒是没少说他的好,可一到考试就是不及格……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带有普遍性。这种不尽人意的结果是和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正规教育有关的。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正规教育有时会出现负效应、得“早教”综合症。这不仅可以从上述的实例得到佐证,也可以从道理上做出分析:
一般孩子不宜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
通常我们把对儿童的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所谓正规教育是指接受教育的孩子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相对稳定的场所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此,老师要把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学习单元;孩子要按着老师的要求到课,依次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为了保证孩子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老师往往还要留作业、考察、考试,对孩子加以督促。
而非正规教育则没有固定的学习任务,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随机而学、有趣即学;学多学少、理解深浅因人而异没有具体要求;教育过程贯穿在孩子的生活、玩耍和游戏之中,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追求眼前的、显在的数量成果,重在发展能力、培养习惯。
婴幼儿的机体、心理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完善的,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必须与他们的机体、心理发育阶段相适应。让他们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之所以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得到负效应,其原因是:在正规教育中,孩子的学习负担常常会超出他们机体、心理发育阶段所能承受的荷载,“小马拉大车”,多数孩子不会愉悦接受,往往消极应对。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会采取一些强硬措施,督促孩子去学习;有的可能相反,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潜意识中是:“反正上学后还要从头学,眼下学多少算多少吧,学了总比不学强”。这两种做法其实都不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
强迫的后果,孩子可能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但孩子要付出超过其年龄承受力的代价,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乐事,逐渐地滋生厌学情绪,学习往往缺少后劲。家长、老师也因孩子小而产生同情心理和谅解态度,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那些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很容易忽视或降低要求、得过且过,结果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校正和纠正,日复一日,经过一次一次地重复,这些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就被巩固下来了,等到上学后再纠正就困难了。先入为主,改正习惯远比培养习惯难得多,幼小时候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就成了以后学习的障碍。
放任的后果,是做了“夹生饭”:开头向孩子交待了学习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没有督促检查,孩子幼小不可能自觉地去完成那些需要花费精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结果,孩子没有真正学会什么,只是在那里熏了熏。糟糕的是,这一熏,孩子上学以后再学时就少了“新鲜感”。没了新鲜感,学起来自然乏味。老师讲课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学过了,精神不集中,边听边玩,结果重学一遍还是“雨过地皮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并不能总是获得正效应,有时也会获得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如果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和方式不当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得“早教”综合症,这不光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学习,更糟糕的是影响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让孩子接受时间和方式不当的正规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给孩子帮倒忙,是值得警惕的!
超常儿童、特殊技能的教育另当别论
智力超常儿童所占比例虽然非常小,但却有人在。或遗传因素、或环境影响,超常儿童的认知能力或某些方面的特长表现突出且兴趣浓厚、乐此不疲。这样的孩子应该及早进行正规教育。“因材施教”嘛!这是我们的先人孔子早就提出并身体力行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真谛。智力超常儿童对于正规教育的负荷有能力承担,他们不会感到有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仅不会泯灭,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早期对他们进行正规教育有益无害,有利于他们快速、健康地成长!
有些特殊技能,如体育竞技、杂技表演、音乐舞蹈等等,其技能的形成与身体素质、某些器官的发育相关系数较大,所以需要从小训练。如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确有兴趣或特长应早期进行正规训练,这样有利于身体素质和器官朝着专业需要的方向发育。
需要强调的是,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和特殊兴趣一定要仔细观察、了解,正确地评价,不能把孩子的偶尔好奇当作孩子的“兴趣”,更不可轻信特长班和家教老师的忽悠!
家长不要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强求孩子、搞“子承父业”;也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强加给孩子去实现,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要走出早教的误区
我国儿童教育的传统是适时而教,并不主张儿童过早上学。世界各国对孩子入学的年龄也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有的8岁、有的7岁、有的6岁,还没听说哪个国家规定5岁或者更小的年龄入学。说明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入学年龄还是有一个限制的,人们对这样的限制也是认同的,并不是越提前越好。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脑科学研究发现的“婴幼儿的教育起点越早越好”,促进了“早教”地兴起。婴幼儿“早教”先从发达国家兴起,很快传入我国。但由于对早教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落后于早教的“行动”,结果“早教”走入了误区。像我们国家,现在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场所先在发达城市兴起,然后传入大中城市,现在已大有向乡镇蔓延的趋势。幼儿园里提前教语文、算术、外语;到了晚上、节假日还要举办“特长班”,从语文、算术、外语等学科到体、音、美的各个细项都一样不拉;现在,不少地方举办儿童特长班已发展成一种产业且进入没有门槛,社会上办特长班已经泛滥成灾。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教”。多数孩子上了这样的特长班,只是多识了几个字、多算了几道题、多会说几句英语而已。这样的特长班并不能为孩子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交往习惯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反而由于强化读写算训练,还弱化了观察能力、儿童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孩子“早教”,主要是指如前所述的“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也不是漫不经心的教育,家长更需要用心。要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支持和提高他们的兴趣并努力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对于施教内容、时间、方式都要做周密考虑、经心设计。比如,语言教育,不作数量方面的要求,重在“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科学教育要“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不必有认知和计算方面的具体要求。要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为进入学校后正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要赶时髦、随大流、别人怎样做自己也忙着跟。一些年轻的妈妈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本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跑百米是一瞬间的事需要抢码。要度过漫长的学习时光且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除了有理想和毅力之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东西靠提前上“特常班”是学不到、养不成的。上“特长班”提前认的那几个字、算的那几道题、会说的那几句英语孩子上学以后还要从头再学,受过良好“非正规教育”的孩子,由于做好了充分的学前准备,对要学的知识有很高的期待和兴趣,学习效率相对要高,“特长班”上学的那点东西很快就学会了。相反,有些上过“特长班”的孩子,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不高,很快就会被别人撵上并甩在后边。更可怕的情况是有些孩子会因此失去信心。
总之,“早教”是需要的,但方式必须研究且要因人而异,不要陷入误区。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