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远的让人想笑;举个例子,就比如之前很火的游戏《DMC》系列里的维吉尔,随随便便的用手把头发往后一捋,就立马换了一个帅的掉渣的发型。于是乎,自己也尝试,结果貌似除了把自己捋成了疯子和一手头油以外,并没有什么卵用。若旁边有人在场,还会丢来一个眼神,“傻13”。

近来似乎越来越倦于发说说。

许久不见的一位朋友,有一次闲聊,被问到,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发说说。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只说,生活不易,我想记录下来,一点一滴。却又被追问,那为什么一定要用说说这种能被所有人看到的方式来记录。一时语塞,我没能立即回答她,我也没有想过。

慢慢的理一理好了,习惯于在某些疑惑惶恐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赤裸一下自己的心,再来选择。像是一个老妇人,拾起自己韶华之年的婚纱,缝缝补补。

似乎是在大一的时候,接触社交媒体这类东西。纷纷扰扰,五花八门,一切都是新奇。对于当时来讲,高考的打击,插一句,其实现在再来看,并不能算得了什么。我甚至还挺感谢它的发生,所以我也不再想讲类似于不得志以及失误,这些自命清高的话。只是当时没有这样想,仅仅想着不顾一切的向别人证明自己有能力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也确实平时喜欢写一些东西,所以说说就成了自己的首选,并没有想到什么记录生活,单纯的秀,而已。其实现在回望过去,一方面佩服当时的自己的决心,一方面又厌恶自己的功利阴险。孰是孰非且不谈,现在确实是少了几份对待事情的热忱。

到后来,在获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以后,就不再想一味的秀,比方今天发生了怎么样怎么样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就记录下来。或许是自己的朋友圈越来越广,点赞评论的人越来越多,我也乐于展示我的生活,慢慢咀嚼当时的心境,最重要的动力发现还是虚荣心。发了一篇就要不停的看,看点赞的人,看评论的人。然后数一数发现,满满的都是赞,似乎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改变了。这种感觉很莫名其妙,甚至都有些荒唐。就像在做心理人格测试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斩钉截铁的觉得大家认为我是热情而敏感的人,结果周围的人很大一部分都说我是逻辑而明确的人,可惜这是选择题,不是A就是B。然而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不知道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不再喜欢记录生活,除非是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更多地把自己的困惑与当时的想法,记下来。希望能够在评论中,找到一点和自己共鸣的想法,因为这些东西大都是特殊环境的产物,往往扭曲而晦涩,可能并不被理解。所以有时候也就能喜闻乐见的看到评论中出现了诸如“洗礼”或者“鸡汤”这些词语。

似乎是有了一点眉目。 记得徐志摩先生的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虽然可能是心境不一,层次不同,我并不是完全的认同这样的观点,世上只有一人能够认可自己,这样难免显得略有孤傲。只是,自己对于“理解”二字,终究是不能释怀,仍然坚持分享的原因,还是因为精神世界中,那一点对于共鸣的期待。之前一直在读余秋雨先生的《问学》,断断续续的看了有大半年的光景,先生对于诗人与写诗的人,区分的很有意思。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能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充满希望的句子,但是仍然能感到一丝无奈。这样的心境,貌似能理解的人,能静下来倾听的人,甚少。家中父亲喜爱藏书,再往上的祖父是一名教书先生,耳濡目染,自己偶尔也舞文弄墨,自诩一介书生,本想痴迷于理想世界,却终究逃不过人间烟火。所幸心有所爱,这样已然满足幸福。

这段时间不少朋友聊天时询问近来可好,看你不发说说了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原来自己已经被很多人所包容习惯,感谢那些仍然愿意记得挂念我的人。虽然疏于评论,仍然愿意写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希望可以在倦意缭绕,匆匆忙忙的现实中,找到一份思想的寄托。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