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7日,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在深圳颁奖,其间召开了“中国当代都市文学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著名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都市文学”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本届鲁讯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四部获奖作品全部是乡村题材,短篇小说奖作品中乡村题材的也占到了一半以上。乡村为何如此受到作家和评论家的青睐?为何都市题材的作品不成气候?我们文坛的思维观念有没有问题?


  评论家们基本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坛目前仍然受到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对于乡村题材非常熟悉,但对都市却非常陌生,失去了判断和发言能力。这也与近二十年中国都市迅速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
  
  李敬泽:我们的文学思维面临重大危机
  
  “我们的文学观念、我们想象和表现世界的眼光,我们适用的概念和程序都面临着一个对都市经验失效的问题,我们对此却缺乏自觉。”评论家李敬泽针对此次中篇小说奖全部落在乡村小说上的问题,指出应该反思评委自身甚至作家的思维局限。《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则用数据说明了目前乡村题材的走俏:2004年《小说选刊》刊载的作品中,都市题材的小说不足10%,其中大多还是写城市的边缘人。


  李敬泽指出,在前现代,虽然城市是权力、财富和信息的聚集点,但整个社会还是以乡村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我们的全部精神文化都是在乡村的土壤和背景中获得依据的。而现在,都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力量,一切想象都必然是从城市出发。而对这一点,我们的文学界和理论界都还没有准备好。


  面对新的文学现象,从70后到网络文学,再到80后,中国的理论批评界和主流的文学评价系统都反应迟钝。李敬泽认为,这实际上是文学界无法对他们发言,这决不仅仅是个“代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评论者们在都市经验面前“死机”的问题。70后和80后的作者,他们都是从童年就经历了巨大的城市化进程的人,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复杂都市经验,而评论家们甚至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


  李敬泽表示,中国作家目前还将乡村视为安放理想的合适的地方:大地、故乡、家园、自然、传统等等。但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使乡村文化面临严重危机,维系乡村社会的传统精神资源在耗竭,土地、自然、家族、民间文化、古老的伦理等等这些重要的观念都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比起意义明晰、单纯的乡村,李敬泽认为现代都市是一个经验高度复杂多元的场所。一个医生和律师身上所包含的历史感,比起表现一个老农来更加复杂和零散,需要作家去认真捕捉和发现。


  “我们的文学思维面临重大危机,我们需要进行艰苦的变革。”李敬泽表示,现在作家和研究者不仅对都市所知甚少,对乡村也所知甚少,对这个时代人们混杂的、复杂的经验同样所知甚少。改变这些危机就需要艰苦的变革。
  
  白烨:都市文学只有现在才能提出
  
  评论家白烨认为,中国文坛都市经验的滞后与中国都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事实上,中国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完全从城市成长起来的人群,都市文学也是在近二十年才有了探讨的空间。


  “我们这些人都有乡村背景”,白烨表示,目前文坛主流的作者或研究者大都是从乡村出来的,缺乏城市经验。他们天然认为乡村题材就厚重、就有价值。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白烨表示自己关注的80后作者对城市和市场的熟悉亲近程度令人吃惊:“几乎每个作者都是半个书商。记者问他们如何看待文学与市场的矛盾,他们反问‘有矛盾吗’?”白烨认为,目前的中国文学整个系统正向都市转型。
  
  李凤亮:都市文学需要波德莱尔
  
  作为广东本地的研究者,暨南大学教授李凤亮表示,广州和深圳都是较早都市化的城市。广州很形而下,可以穿拖鞋上街,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是中国近二十年都市化进程的缩影。这两个城市都为文学提供了思考和表现的领域。如吕雷的《大江沉重》等一批作品,讨论岭南农村如何城市化的沉重话题,与一般乡土文学不同。而广东近年来出现的一批青年作者作品,也都创造了独特的价值。


  他表示,现在的问题是,老作家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心理上始终走不出乡村故土,而年轻作家在写都市的时候又容易沉湎于物质生活的写实,拉不开距离。因此现在都市文学创作缺少像波德莱尔这样在都市中寻找现代性,有着现代批判眼光的作家。
  
  争论:郭敬明是不是文坛的未来?
  
  在会上,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提出了“文坛的未来就是郭敬明的”,结果遭到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反对,引起一场热烈的争论。


  蒋巍讲到,文学需要与时俱进。当社会欢迎市场、时尚、世俗的时候,只有文学还在保持高雅,是传统士大夫心理的束缚。“文学贫困的根源应该在贫困的文学中找原因”。他还提到自己的女儿从来不看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只看郭敬明和韩寒。当作品无人看时,我们还能引导谁?所以应该向郭敬明学习,研究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


  这一番话引来中国作协研究员牛玉秋的反驳,她说:“哪怕郭敬明的小说卖上一千万册,我也不会认为他的作品能够代表中国文学发展的水准!”这句话让蒋巍很激动,说出了“我们都会死的,未来的文坛是属于郭敬明的”的话,语惊四座。


  李敬泽再次表示反对,他表示,文学需要市场和大众毫无疑问,但也不能按人数多少来判定。否则孔子就该上吊自杀了,他在当时可绝对是“少数派”啊。文学不光是一种市场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深圳女作家张黎明也说:自己的女儿曾经狂迷赵薇,可没过几个月又把赵薇给甩了。而且女儿还说郭敬明的小说没劲,所以不能太相信孩子的口味。
  
  ■相关新闻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前晚在深圳颁奖
  
  广东作家鄢烈山、杨黎光获奖
  
  本报讯(记者田志凌 谢湘南)6月26日-27日,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作协、广东省、深圳市的领导,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获奖作家等400多人参加了颁奖活动。


  颁奖活动包括了颁奖晚会、文学论坛、作家演讲和签名售书等几个部分。26日晚,在深圳电视中心演播大厅举行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仪式。贾平凹、毕飞宇、史铁生、李存葆等20多位获奖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上台领取了证书和奖金。


  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包括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七个奖项。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范围是从2001年至2003年间的作品,7个门类共有29部作品获奖。其中广东有鄢烈山和杨黎光两位作家获奖,另一位获奖作者魏微目前也在广东省作协。
  
  杨黎光三度获奖
  
  深圳作家杨黎光以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获得该项大奖。此前,其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王建业特大受贿案探微》和中篇报告文学《生死一线——嫩江万名囚犯千里大营救》分别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他也是国内惟一一位连续3次获奖的作家。
  
  两位获奖者已逝
  
  本次颁奖会上,有两位作者已经永远不能前来领奖,一位是以《西藏最后的驼队》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的加央西热,他在得悉获奖消息后的两个月就去世了,年仅47岁。他的作品记录了正在消失的西藏驮盐文化,被评论界称为“让文化界第一次听到藏北的声音”。


  另一位是以翻译《神曲》获全国优秀翻译奖的田德望。从73岁到91岁,田德望先生用整整18年时间翻译了一部《神曲》。最后一部《天国篇》刚译完两个月,他就离开了人世。来源: 南方都市报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