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情人节,在这个原本起源于一个宗教人物纪念日,后来被全球商家重新塑造出来专属于情侣的节日里,我们却想来说一说单身。

单身曾经被人们定义为一种不够完美的生活状态,或者说,人们把单身默认为进入婚恋状态之前的“预备期”,所有的单身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婚恋对象而已,不过,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松动,主动选择并且保持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更高的单身比例、更长时间的单身生活,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越来越多人的早期成年时光都是在单身中度过的。全球范围内,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在上涨,同时,与过去相比,离婚率也增加了,终身不结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1950年的美国,仅有22%的成年人是单身,同时,400万美国人选择独居生活,占到了美国住户的9%。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居然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3100万人选择了独居,这些数字在北欧国家还会更高。

在韩国,单人家庭数量呈现出剧增态势。2015年,达到了520.3万,相较于25年内翻了五番。预计到2035年,韩国家庭约有超过三成的单人家庭。

而我国近三十年来,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持续偏高,如此积累下来,结果就是未来三十年内,步入适婚年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近3000万人,更悲惨的是,已经有超过36%的中国女性认为,不结婚也很幸福。看来,中国的一大部分人不得不单身了。

单身成为常态,催生了一种新的“单身经济”。以往商家更注重情侣和已婚人士的价值,认为他们会约会、过节、购买礼物,但当单身人士成为一大批人的时候,他们的消费力就不容小觑了。

家电品牌纷纷推出了适合独居者使用的迷你家用电器,商场中的火锅店、日料店也开始设置单身座位,推出单人套餐,电影院也专门为单独去看电影的顾客设置了“单身座”。更不用提今年的“双十一”光棍节,仅天猫一家的总成交金额就达到了912亿元。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说,一个日本单身女性,花在吃饭和买衣服方面的钱是相同已婚女性的2.7倍。总之她们可以在“提升自我”上每月合计花费五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80元。如同经济学家F.T.McCarthy的观点:单身女性消费更冲动,更有花钱的热情。

甚至连Facebook想保持住未来的营收增长,也要寻求“单身狗”的帮助。公开在Facebook上表示自己分手的用户,使用Facebook的频率会比处在恋爱状态时更高,这意味着单身用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同时,分手之后,他们购买旅行产品的意愿更强,把他们的时间卖给广告主,多给他们推送广告必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单身社会》的作者克里南伯格把单身的浪潮,归为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由于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讯方式的改变、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为“单身潮”创造了条件。

越来越独立的女性,以及她们对自身身体权力的主张,彻底改变了当代两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就是晚婚、成年过渡期的延长以及离婚率的增长。同时,通讯方式的变革让任何人可以体验到流畅的社交和娱乐活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让你不需要身边有个大活人,也能随时能找到沟通和交流的对象。

而大规模的城市化,让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在城市中蓬勃发展,方便了在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中快速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并进一步改变整个城市文化——这些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对于那些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闯荡北上广的年轻人们来说有所体会。

而且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的趋势一旦形成就将是不可逆的。这一点犹如人口的增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非战争的自然条件下,人口增长率如果长期保持低增长率甚至是负增长,那么人口将很难再次回到高增长的状态。虽然经济发展让物质充裕,但以此带来的观念变化更可能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单身也可能如此。

你以为“没人想要单身吗”?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单身往往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吗?美国在2005年和2010年,对全美的单身人士做过一项调研,问“你是否渴望结婚”?,结果发现,竟然有超过一半的人回答,“并不渴望”。较为年轻的单身者普遍表示,他们正在寻找伴侣,只不过想法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离婚或丧偶人士,他们普遍不想结婚。

英语中的“spinster”起源于14世纪中期,本意是“纺织娘”,到了18世纪,这个词逐渐被用来表示那些“过了适婚年龄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历史和文学中出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姑娘,从狄更斯《远大前程》到《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老姑娘通常举止古怪、尖酸刻薄、疯疯癫癫的,这都是曾经的历史观念所赋予的单身女性形象。

到了2011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题为《那些单身女人》(All the Single Ladies)产生了很大反响,作者认为单身女性应该是一个积极浪漫的形象,而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老姑娘。更著名的日本畅销书《败犬的远吠》,讲述了一些幸福而独立的单身者,以充满诗意的方式为单身者正名。

同时《婚姻史》(Marriage,A History)的作者斯泰芬尼·库恩兹(StephanieCoontz)总结了当今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不管在哪里,婚姻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选项,而且越来越脆弱。”我们正处于“婚姻和家庭生活层面的全球历史性变局之中”。

所以说,可不只有“非诚勿扰”式的婚恋交友网站或公司,也有专门针对想保持单身人士的商业公司。SingleEdition就是这样,它教你如何应对单身生活,从单身职业生涯规划、财务咨询到如何面对父母逼婚的纠缠,让你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单身主义者。

单身真有那么不好吗?或许你曾听说过,有科学研究表明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生活的各方面都更加优越,但其后却发现这全都是误导。“婚姻对心理健康的助益,其价值超过了十万美元”这一说法甚至激怒了许多社会学家,因为这项对已婚人士的草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在撇除了那部分,超过40%的对婚姻厌恶而选择离婚的人。新婚那阵子确实能让人比以往幸福得多,但那也仅仅是暂时的“蜜月效应”,一年以后,他们快不快乐,其实跟单身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区别。

恰恰相反,与未婚人士相比,已婚人士才活得更“自我”,反而是单身人士对父母的关注更多,与兄弟姐妹来往更频繁。此外,单身者的生活也更加经济,他们消耗的能源要小于他们结婚时或与伴侣生活在一起时的消耗。

很多父母在劝诫孩子们走入婚姻时,一个杀手锏理由是:即使你们今天过得很开心,等老了该怎么办?在根据日本NHK特别节目组采访“现代人的孤独老死”这个话题推出的《无缘社会》这本书中,透露出最令人担忧的,同时也是单身者的终极挑战:老年单身者缺乏自理能力该怎么办?

在日本的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之下,催生了一种新的“代理亲属”的职业。他们与委托人在生前签订协议,负责他们的财产遗物和一切事后的处理。此外还有诸如专门的遗物整理、收尸和去逝者家打扫房子的特殊清扫服务、祭祀等等的生意。

拜不间断的技术革命之赐,家用型机器人已经能够协助你完成日常的居家事项,如清洁、娱乐到更为智能化的陪伴型功能,可不仅仅是你家的扫地机器人那么简单,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最先在家庭看护这个领域实现落地。

比如,Robosoft就是一家机器人开发公司,其生产开发的机器人已经能对独居的老人或不方便外出的单身人士提供便利了。通过接入互联网能够及时与家人、朋友及医疗服务人员取得联系。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世界上最大的独居人口城市,这里有为年轻人、离婚人士和老人设计的全新集体单身住宅,再加上优渥的设施环境和高福利的制度,已经让斯德哥尔摩成为最适合单身人士居住的城市,足以令全世界单身者们投来羡慕的目光——甚至不只是单身者们,因为现在就连一些配偶也开始主动选择两人各自独立居住的生活方式。

当单身变得普遍,人类纷纷选择独自生活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变革将对我们的生活、城市甚至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也越来越摆脱对于“单身”的刻板印象,高品质的单身,也许会成为很多人的生活理想,一种不比婚恋差、甚至比婚恋更好的人生状态。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