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汪曾祺,他的散文很有特点,刚开始读的时候并没觉得什么,可是越读感觉越有嚼头。它的许多文章在结尾处总有一种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感觉像是在听一场戏,戏文还没念完,锣鼓、二胡声就突然停了,让人进不得,退不得,只好待在原地,回味之前听到过的点滴,然后一点点咀嚼,一点点品味,自己去画上句号。又好像一个人奔跑在路上,突然在路的尽头没有了路,我们只好回忆来时的道路,揣摩它之前的走向和转折,然后自己沿着当前的断路,去推断出一个新的方向,去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这或许与他所推崇的“留白”有关吧。汪曾祺很推崇清代包世臣对于书法的观点,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皆有字。在汪曾祺看来,书法是这样,写文章也应该是这样。
他的文章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留给我们了许多想象和延伸的空间。我觉得,他的文章正是达到了他所期待那种“字之上下皆有字”的境界。文章之外戛然而止的留白,正是为了勾起读者的思考。
他像是一个并不爱说话的导游,将我们带到一个景点之后,并不急于向我们讲解景区中各个景点所蕴含的故事,而是把我们丢在入口处,让我们自己去用心感受山中的美景。因为他相信,凡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一定会看到跟他见到过的一样的美景,有时候或者能看到他所看不到的风光。
刚开始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我并不适应这种方式,但是当我能在每一个文字上耐心驻足、细心品味之后,就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并不爱说话的导游,喜欢上了他这种引导我们独自去发现美的方式。他在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触觉,以便让我们能够自己有足够的敏锐去感受这个世界真正的美,而不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和讲解。
记得汪曾祺还曾在文章中说过,文章从作者那里写出来只是完成了一半,读者读后有了一连串的感想、反应,这篇文章才算完成。好的文章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文学大家们的文章都各有其特点,我所读不多,但是也有一些自己浅薄的体会。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禅趣,他的文章中处处透露着其从现实之中得到的感悟,也许是他对于生活过于敏感的触觉,使得身边的一花一草都带有别样的禅意;周国平的散文充满了哲理,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智者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人文现状的探索和思考;梁实秋的文章则平淡、真切,他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事一情都细腻地展示着自己闲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贾平凹则是纯粹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在打量着这个世界,他的文字帮我们找回了那早已失去的纯真和简单,而这样的纯真和简单却又是那么的深邃和厚重。
读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看得越深,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与越来越多的文学大家接触,越能发现他们身上不同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都是以敏锐的视角为支撑,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别样的世界。
——2016年6月25日,晚,燥热,无风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