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久才有竞争力)

前天我们说到神童莫扎特的悲剧,说的是莫扎特自己的原因。其实莫扎特的故事,还有一点,更让人感慨。那就实在是造化弄人了。今天我们再来聊聊莫扎特悲剧的另一个侧面。

我们都知道,西方古典音乐有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18世纪的维也纳,彼此还互相认识。海顿年纪最大,喜欢提携年轻人,所以,莫扎特和贝多芬都管他叫“海顿爸爸”。他们共同把古典音乐推到了人类的最巅峰。但是这三个人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

海顿和贝多芬都出身贫寒,但很快就凭借艺术创作实现了财务自由。海顿死的时候,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连家里的佣人都分到了1000个银币,有钱吧?贝多芬就更有钱了。有人考证过,1803年,贝多芬一场音乐会收入就有1300个银币,相当于当时中产阶级一年的收入。所以,贝多芬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奢侈的。跟我们以往印象不大一样。

但是,莫扎特就比较奇怪了。他出道很早,6岁就给女王表演,而且他的音乐作品非常地多,一生创作了600多部曲子,是贝多芬的好几倍。但是居然就沦落到穷困潦倒。这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是,莫扎特活得太短,更重要的是,还活错了时间。

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艺术创作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型。在莫扎特以前,音乐是一种工匠艺术。被贵族或者教会包养,地位相当于仆人,跟厨子差不多。在莫扎特以后,音乐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家的艺术,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方式。艺术家靠市场养活,在艺术创作上有全部的自由度,成功的艺术家甚至是社会名流,可以影响社会品味和艺术潮流。

我们前面讲到的海顿,他是最后一个工匠身份的大作曲家,海顿代表前一个时代。他一生都生活在宫廷里,其中长达30年的时间服务的都是同一位亲王。他过的日子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有一支乐队专门供他排练指挥,干不动了,还能从贵族那领到退休金。

但是别忘了,海顿的身份就是一个工匠。在他的受雇协议里有一条:他和乐队为客人演奏时,必须身着制服,穿白袜、白色衬衣裤,扑粉,并梳辫子或戴假发。这是什么装扮?这就是仆人的装扮。

所以,后来的音乐家瓦格纳就有一句话非常地刺耳,他说:“海顿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作是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我们再来看贝多芬。贝多芬是新时代的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个艺术家身份的大作曲家。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等到他成名的时候,因为法国大革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欧洲的贵族已经没落了,海顿享用的贵族的私人乐队也都解散了,想被包养也没有机会。但是这个时候,在宫廷和教会之外,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市场,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普通老百姓,包括里面的有钱人。

那时候一个姑娘,但凡家里有点钱,就得学弹钢琴,弹钢琴就需要乐谱,乐谱当然是知名作曲家的好。所以,作曲家出版自己创作的乐谱是一桩很赚钱的生意。而贝多芬就是第一批靠出版乐谱谋生的音乐家。出版只是贝多芬收入的一部分。贝多芬更大块的收入,来自公开演出,他担任指挥的出场费。当然,贵族的供养也很重要。但是,贝多芬和贵族的关系,不是主人和仆人,是粉丝和明星的关系。写什么曲子,怎么写,要不要演出,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度,和海顿完全不一样。

1806年,你知道那个时间,正是拿破仑横扫欧洲的那段。维也纳的一位公爵请贝多芬到家里来演奏。贝多芬去了,一看是给法国占领军演出,当场就拒绝了。第二天写了一封信,贝多芬说:“公爵大人,您之所以为您,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你看看这话、这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海顿那一代音乐家身上可找不出来。

所以,贝多芬其实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贝多芬之后,音乐家从工匠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音乐也从功能性的音乐从转向了艺术性的音乐。

这两种音乐家的区别是什么?最明显的一个,工匠音乐家的作品是特别多。你想啊,长期服务同一位贵族,你如果总拉一首或者几首曲子,他很快就听烦了,所以你得变着花样来。但于此同时,作品数量上去了,创新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所以,工匠音乐家的作品同质化也比较严重,每一首跟另一首都有点像。

但是,艺术音乐家就不一样了。像贝多芬这样,是面对公众的,每部作品都要印成谱子卖,都要在不同城市、不同音乐厅反复上演,所以,贝多芬每部新作品都要创新,不然观众和出版商不干。所以,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作品数量普遍都比较少。这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个后果。

我们再来看莫扎特。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比贝多芬大14岁,跟这俩人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但可惜的是莫扎特活得短,就活了35岁,他去世以后18年,海顿才去世。

为什么说莫扎特倒霉呢?因为他没有赶上工匠音乐家的好时候,也没有享受到艺术家时代的红利。他夹在这两个时代的中间,两头不靠。

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个神童,6岁就在欧洲宫廷巡回表演。等他成年之后,回到老家,在一个叫萨尔茨堡的地方为教会的大主教工作,担任管风琴师。所以,莫扎特人生前部分其实是在宫廷度过,是一位典型的工匠音乐家。

但是,莫扎特见过世面,他意识到了工匠时代即将结束,他天份非常好,非常向往艺术创作的自由。在给主教工作期间,他经常给父亲写信,表示自己讨厌这份工作。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是一个仆人…每天早晨我必须在前厅里消磨两个小时,我常被告知应该去晋见大主教,但我实在想不起来这是我应有的职责…如果大主教给我2000古尔盾薪水,而其他地方只给我1000古尔盾,我还是接受后者。因为少拿了1000古尔盾,我可以享有良好的健康和内心的平和。”你看,同样的工作,海顿乐在其中,莫扎特却觉得无法接受,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体现的一个很微妙的变化。

到了1781年,莫扎特25岁那年,他终于在主教这待不下去了。他要突围,要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于是,莫扎特去了维也纳,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

但是,要说但是了,莫扎特看到了艺术家时代的趋势,却没有等到红利爆发的那一天。莫扎特活得太短了,他在世的时候,艺术市场还不健全,他的音乐再受欢迎,也不能靠版税来取得收入。他只能接一些零碎的订单。更要命的是,他花钱还很大手大脚。最后弄得家徒四壁,晚景凄凉。

1791年,莫扎特去世。你想,那是哪一年?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三年,正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莫扎特没有在1791年病死,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可能会有数不清的人用钱来支持他的艺术,也许他的命运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在一个转型迅速的时代,坚持下去,活得长,本身就是竞争力啊。

本站以现代、古代情诗为主,情诗网创办于2013年,以原创爱情诗歌、经典情诗、现代情诗、古代情诗、英文情诗、情诗绝句为主并收集古诗、古诗词、诗歌大全、诗词名句的文学门户。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可以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快捷键Ctrl+D);或者看到喜欢或者有趣的诗词可以通过分享按钮给你的好友分享;情诗网是目前最全情诗大全网站之一。并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览投稿!喜欢本站的话请大家把本站告诉给你朋友哦!地址是 www.qingshiwang.com !